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李圭白

文章作者:佚名发布时间:2009-03-03浏览次数:394

创新是科研教学主旋律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李圭白

□ 本报记者 付婷婷/文 王晓/图

  水,是生命的源泉。饮用安全卫生的水,是每个人保持生命健康的需要和渴望。水在国民经济和生存环境中越来越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李圭白几十年来孜孜不倦地从事水处理的科学研究,对我国水处理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0月13日,李圭白院士来到威海,参加了2008中国欧盟膜技术国际研讨会,并作了题为《生物安全性与第三代饮用水净化工艺》的报告。14日下午,年近八旬的李院士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讲述了与威海的合作项目以及在科研教学上的心得体会。

  中欧(威海)膜技术合作研发中心落户威海

  记者:您这次参加的2008中国欧盟膜技术国际研讨会是一个怎样的会议?为何选在威海举行?这对威海来讲又有着怎样的发展契机?

  李圭白:威海我大概来过四次了,这些年威海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都很迅速,我每一次来都会看到不同的新风貌。

  2008中国欧盟膜技术国际研讨会是一个规格较高的会议,由国家科学技术部国际合作司、山东省科学技术厅、威海市人民政府和欧盟膜技术协会联合主办,威海市科技局、哈工大(威海)等单位联合承办。会议为期三天,由来自英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西班牙、丹麦等国专家和我国学者进行多场高水平的学术讨论。此次研讨会旨在强化中国与欧盟科研机构以及企业之间在膜技术及应用领域的相互交流,为双方的技术合作架起桥梁和纽带。

  中欧(威海)膜技术合作研发中心落户威海是有一定原因的。首先,哈工大有个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北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它是以哈工大为依托的国家级研究开发实体,将膜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作为重点研究领域和战略发展方向,而哈工大(威海)作为总校的一部分,也应承担起研发的重任,因此我们在威海设立了一个分基地。

  此外,山东是个经济大省,对于水处理技术方面有着重要的需求。近年来,山东省大力推动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海洋技术等领域的科技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与欧盟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因此,在威海设立一个以哈工大(威海)为依托的膜技术研发基地,不仅可以服务于威海,更能辐射到整个山东及北方地区,围绕多种方式推动地方膜工业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应用与发展。

  经济发展需要的科研才最有生命力

  记者:水处理工程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洞察您多年来的研究项目会发现,您在选题上,总是会充分注意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对此,您是如何考虑的?

  李圭白:我很庆幸自己一毕业就被分配搞水处理。因为以后的发展表明,水质和水处理是给水排水学科中发展最迅速的部分,特别是环境问题的提出,水质便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这为我的探索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机遇。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的科研方向主要是地下水除铁除锰、高浊度水处理、水的过滤技术等。80年代以后,随着环境问题的提出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我开始进行饮用水除污染、水的凝聚和助凝、凝聚和絮凝过程控制等研究。

  对于科技工作者来讲,不和国家与社会的需求相联系的选题是没有价值的,必须急国家经济建设所需,并要敏锐地抓住一些不引人注目的学术动向或信息,发掘出有重大技术经济意义的学术课题并取得成果,这样的研发才是最有生命力的。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讲,这才能充分体现创造性。

  创新贯穿人才培养各个环节

  记者:从教这些年来,您已是桃李满天下。您的许多学生也都已站在了学术前沿,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您在人才培养方面有哪些独到的见解?

  李圭白:高等院校是国家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现在主要带博士生和硕士生,对于这些学生,我认为最主要的就是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因此,我将创新性融入了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

  首先,科研选题是创新性培养的重要环节。现在有些研究生喜欢跟着自己的导师搞研究,导师做什么,他就做什么,这个现象不好。我所有的研究生,我都会让他们先到水厂去锻炼一年到一年半,让他们在生产一线深刻找问题,从而自己主动提出真正值得研究的课题。一旦确定了科研方向,就放手让学生尽可能独立地进行研究工作,培养其独立工作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

  其次,在学生们科研过程中,我也会尽量创造条件为他们提供支持,除硬件条件外,还有软件的东西。比如我会鼓励学生多去听一些专业课程,广泛阅读国内外先进的资料文献,甚至会跨越学科,让学生学习别的学科知识应用到专业研究,让他们不断充实自己。学生们撰写的论文我也会亲自审阅,为他们提意见,让他们在反复修改中获得提升,这些措施都会使创新性得到锻炼。

  有的学生说:做我的学生“难”,想轻轻松松地拿到文凭就更“难”。其实正是这个“难”,才能造就出高质量的学生。身为一名教师,必须对学生负责,让学生得到最好的培养。亲自指导每一名博士生

  记者:作为一名院士,您现在的生活是怎样的,科研在您现在的生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李圭白:虽然我现在将近80岁了,但闲不下来,用一个字来形容我现在的生活就是“忙”。在报考我的博士生时,经常会有学生问我:“您是院士,会有时间亲自带我吗?”我这样告诉他们:“我一年只招两名博士生,每一名学生都由我亲自指导。如果我身体不行了,那时我就不再招学生了。”

  现在我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科研上,依然要严谨求实、辟径创新,发展21世纪的水工业,任重而道远。

来源:威海晚报20081021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