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方可造就创新人才

文章作者:佚名发布时间:2009-03-04浏览次数:506

创新教育方可造就创新人才

《中国教育报》 2009213 3

在科研中提升创新能力。何光 摄(资料图片)

 

【编者的话】

  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时代的迫切需要。从未来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看,必须高度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面向未来12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领性文件的重大目标之一。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创新人才培养是我国教育的薄弱环节——忽视创造性与想象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模式陈旧、实践教学水平低下等已经成为创新人才健康成长的瓶颈。我们应当如何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有力、有效地推动创新人才的培养?本期特刊就此展开讨论。

  现身说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于炳松:

在科学实践中锻造创新思维

  我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的教师,我所带的学生有博士生、硕士生,也有本科生。我认为,对于任何层次的学生而言,开发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至关重要。

  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把学生分成若干个课题组,每个组都由若干名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搭配组合而成。我带领这些课题组去野外进行科学考察前,给每个组设定一两个框架性的考察目标,并指导课题组成员通过广泛的资料调研,梳理出关键科学问题。考察过程中,每个组的学生通过个人的独立研究和团队的合作,自己发现并解决具体问题。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去年汶川大地震前的那次野外考察。20083月至5月,我带着6名学生赴四川盆地考察,为找油找气提供科学依据。我给学生们设定了此次考察的总体研究方向:中新生代四川盆地的性质及其与龙门山造山带的关系。

  针对上述目标,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和独立思考,学生们提出了具体的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中新生代四川盆地西边是龙门山,那么,其东边的边界在哪里,其原型是什么性质?对此,学生们选择通过古水流方向和沉积物性质的研究来破解问题。在博士生杨国臣的带领下,6名学生分为两个小组,兵分两路在四川各地开展科研实践活动。他们在考察白垩系剖面时发现,龙门山山前带当时的古水流方向自西向东,而巴中德阳中江成都雅安一线的白垩系中,所测的古水流向呈现自东向西的特征;同时,东西两边沉积物性质的差别也很大。由此可以知道,四川盆地在白垩纪时,是龙门山前一个狭长的前陆盆地。

  这样的科学实践过程,正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我带领学生作科研,鼓励和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探索中,培养他们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认识新事物,就是要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锻造他们的创新思维。实践出真知,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科学实践。只有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去发现问题、探索真知,才能实实在在地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

  总结起来,我认为,创新人才需要3个基本条件:首先,要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和多学科交叉优势;其次,要以扎实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立足于事实,获取可靠的数据,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世界,逼近真理;再其次,要有敏锐的洞察力,一方面,能够从复杂的现象中提取本质的信息,另一方面,遇到问题时,能够从基本的原理切入,用简单的理论解决复杂的问题。

  在本科阶段,学生应当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同时广泛涉猎相关学科的知识;在研究生阶段,培养科学的创新思维方式尤为重要,学生要学会发现问题,并且通过独立的思考与研究,去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认识。

  ■本报记者毛帽 采访整理

 改革培养模式是当务之急

北京交通大学党委书记 王建国

  转变观念,解放思想,鼓励学生大胆讲出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敢闯、敢试、敢冒尖,鼓励学生对一些研究领域保持好奇心和求异思维。

  ■实行研究性教学,因材施教,发展特长,尊重学生的差异和个性,使学生真正参与教学、参与科学研究,并且通过实验和各种各样的实践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加快考试制度改革步伐,改变原有考试评价体系和一份考卷定终身的弊端,建立更加开放、灵活和科学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勇于创新。

  1 创新型人才应具备“6个有

  对于创新型人才的界定,理论界说法可谓五花八门。我们综合研究认为,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富于独创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够提出、分析并解决问题,开创事业新局面,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人。这种界定,是从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进行。内在可以认为是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统一,外在可以看成是创新行为和创新成果的统一。内在和外在协调统一,才可以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型人才。

  对于创新型人才的标准,通过中外学者不同时期对创新型人才的描述,我们归纳总结为以下“6个有。第一,有可贵的科学精神。勇于追求真理,有科学的态度、方法和批判精神,敢于挑战前人已有成果,有为求真知、求新知而敢闯、敢试、敢冒风险的勇气。第二,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强烈的好奇心。对环境变化敏感,能够从新的角度观察事物,有突破性的发现。第三,有坚韧的意志品质。有非凡的胆识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为了既定目标能够锲而不舍,遇到挫折不退却,牺牲个人利益也在所不惜。第四,有超前的创新思维。善于运用求异思维、逆向思维,想常人之未想,在看似无问题处提出问题。第五,有科学的学习方法。能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善于研究型学习,不死读书和读死书。第六,有超常的创新成果。能在丰富的创新实践中取得一定成果,相对于一般专业人员具有超常的绩效。

  6个方面是由浅入深、由创新思维到创新行动并实现创新结果的过程,作为评价创新型人才的标准,是相容和相互支持的,只有从这6个方面全面评价才能得到相对科学、合理的结论。

  2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任重道远

  我们的教育在创新型人才的选拔、培养和评价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要彻底改变旧的培养体制、培养模式等绝非一蹴而就,我们的措施和力度与一些创新型国家相比还有巨大差距。

  当前,中国的传统文化仍然影响深远。

  几千年来,孔孟的儒家思想和中庸之道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同时,我们又被教导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枪打出头鸟等,人们习惯于不显山露水。这种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形成了中国人追求与他人一致,不喜欢张扬的独特心理素质,强调个人服从集体,压抑人的个性和创造性,也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想和求新实践。更进一步讲,由于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从某种程度上讲,我们国家层面的教育体制、学校层面的培养模式、社会和家庭层面对学生的评价机制方面,也存在着诸多影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弊端。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教育体制和培养模式没有根本性改变。

  中国大陆至今尚未实现诺贝尔奖零的突破,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人才培养体制和教育模式方面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大学和中学存在的填鸭式灌输的教学模式总体上没有根本改变,基础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万人同挤独木桥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实践、实习基地和相关费用难以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反映在实际工作当中,一是包括高中在内的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二是青年少思想品德状况令人忧虑,身心素质发展不容乐观,三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薄弱。

  3 培养创新型人才须多管齐下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认为当前培养创新型人才应特别注重3个方面。

  首先,要营造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良好文化氛围。

  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特别要倡导尊重个性,鼓励冒尖,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创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文化环境,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哈佛大学前校长艾略特认为,每个学生天生的爱好和特殊的才能都应在教育中得到尊重。要启发、鼓励和引导学生正确地开展自我教育,让学生主动用心去观察,去思考,去分析,去判断。要充分发挥党支部、团支部、班委会、学生社团等的作用,在校院两级建立学生自律组织,引导学生自己管理自己。

  要创造有利于学生创新的宽松环境。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大学生仍处于成长的人生阶段,成长本身就是在摔倒中爬起、在教训中完善的过程。列宁同志说过:青年人犯错误,上帝都会原谅的。所以,我们要转变观念,解放思想,鼓励学生大胆讲出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敢闯、敢试、敢冒尖,鼓励学生对一些研究领域保持好奇心和求异思维。要宽容学生,不怕学生说错话、做错事。

  其次,要大力改革教育教学模式。

  必须明确规定并创造条件,真正改变填鸭式灌输的教学模式,积极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实行研究性教学,因材施教,发展特长,尊重学生的差异和个性,使学生真正参与教学、参与科学研究,实现教学方式由教师为主体向学生为主体转变,教学方法由单向灌输式向多向互动式转变、由学生被动接受式向探究式转变。要重视通识课程的作用,比如,麻省理工学院为学生开设了几十门音乐和艺术课程,在开拓和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同时使学生在艺术欣赏中保持科学和艺术的平衡。同时,要特别重视小型讨论班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作用,并且通过实验和各种各样的实践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再其次,要大力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用人制度。

  当前,学生评价体系和社会用人制度不尽科学和完善。一方面,家长和学校评价中的好学生,不外乎考试成绩优秀老实听话循规蹈矩遵守纪律的学生,而那些思想活跃、性格开朗、遇事肯动脑筋、常有自己的看法、爱提意见的学生是很难被评上的。尤其是那些有特长并且为了发展特长而影响甚至耽误了学业的孩子,通常被视为不听话不务正业的另类。另一方面,社会上,目前的劳动用人制度和社会分配结构忽视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作用,导致社会片面追求高学历。人人都能成才四个不唯等大多停留在口号上,唯学历、唯职称、唯资历、唯身份的现象在社会上、在很多单位里还很严重,直接影响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念和环境导向。

  要坚持把教育体制改革和创新作为推动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必须加快考试制度改革步伐,改变原有考试评价体系和一份考卷定终身的弊端,建立更加开放、灵活和科学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勇于创新。按照面上引导、点上突破的原则,进一步扩大高校的自主招生权,进行不同院校分类考试、自主招生、多元录取的改革探索。要完善高中学生学业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为高校选拔学生提供依据;加快统考科目、内容的改革,调整高校录取程序和办法。

  应当构建起各类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加快建立有利于人才多样化发展的劳动人事制度。一方面,要健全制度,在基础教育体系内部搭建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的立交桥,在高等教育体系内部搭建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高等教育的立交桥,为不同起点的求学者搭建畅通的成才渠道。另一方面,要引导企事业单位树立科学的用人观念,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

 培养创新人才关键何在

造就创新型教师

 创新型人才培养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素质的教育。教师从事的是创造性的工作。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广大教师要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在发掘兴趣和潜能的基础上全面发展,努力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造就创新型教师是当前教师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务。创新型教师是创新型人才的一种特殊类型,在整个国家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中,创新型教师的培养具有前瞻性、基础性和战略性的意义。一方面,创新型教师和其他专业的创新型人才一样,需要具备创造性的思维品质、人格特征、价值取向和价值理想,是以创新精神来从事教育实践工作的人。另一方面,创新型教师又是培养其他类型创新型人才的专业工作者,需要认识和掌握创新型人才成长的规律,明了和应对创新型人才成长过程中所碰到的各种困难、阻碍和挑战,科学而有序地选择提高青少年创造性素质的模式与方法。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

 营造和谐的环境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是营造和谐的环境。学术创新是一种极其高尚的理性和精神追求,是探索性、创造性的智力劳动。创新方向要与时俱进,创新人才要有大师、名师,创新成果要有重大影响,创新平台要有交叉融合。建设和谐环境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和谐环境包括:包容的学术研究环境,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和谐共进的人际环境。建设和谐环境,就是要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在差异中求和谐,在多样中求统一。培育一个民主自由、宽容开放、公平诚信、充满活力,创新主体与创新环境之间和谐相处的系统。

  “当我们处于少数人群的时候,接受考验的是勇气;但我们处于多数人群的时候,接受考验的是包容。这是美国宗教领袖斯克曼的名言。我们这个社会最为缺乏的是对于人与人之间差异性的认同,对于少数人思想与行为的包容。这种有缺憾的文化环境影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建设和谐环境的核心是包容。包容是一种社会文明,是一种政策环境,是对多元权利的尊重和容忍,是对手中权力的自我约束。包容是处世的原则、交往的智慧、修养的境界。包容是对人要大度、宽容,为人要厚重、厚道,心胸开阔,襟怀坦白,有容人、容事、容言的气度。包容的学术环境要求:包容不同学派,包容失误与失败,包容后辈冒尖,包容人才的个性。  山东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田建国

实施个性化教育

  人生来具有好奇心和创造力,教育的责任就是通过传授知识,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好奇心,同时通过亲身实践,激发学生不断涌现创造力。然而,每个人在智力、生理、情感、社会背景等方面都存在差异,特别是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学生群体多样化,不同学生个体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需求的差异性日显突出。同时,随着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因此,必须树立多元人才观,改变过去那种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材、统一学制、统一管理的整齐划一的人才培养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培养方式,实施个性化教育。

  个性化教育,是指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个性是创新思维产生的基础,是创造力的核心。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性,只有个性得到发展,才能形成创新。因此,要树立个性化教育思想,注重个性与个体潜能上的挖掘和培养,使每个学生都能实现其独特的价值。发展个性,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坚持以学生为本和个性化的培养原则,是培养创新人才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  上海理工大学校长许晓鸣

 首先进行情商教育

  情商与知识、能力之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情商教育可以开启学生的聪明才智,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创新能力不仅仅表现在智力方面的创造发明能力,它更是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是一种人格特征和综合素质的表现。只有将心理情感、人文道德等思想素质与科学精神、科学道德等科学素养融为一体,才能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创新教育的实质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人的主体精神。不难看出,这些创新理念均与人的情商密切相关。因此,培养创新人才需要首先进行情商教育。

  进行情商教育,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有目的、有意识地营造情商教育的氛围,进行情商熏陶。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建立一种和谐、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在融洽的氛围中,利用情感渗透的教学模式进行知识的传授。也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健康的心理品质。通过心理健康咨询,解决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也是情商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  安徽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张胜义

  我有提议

  支持创新型学校的发展

  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打破唯分数论的教育体制,以注重特色和个性基础上的全面发展来评价每个学校的办学质量,鼓励和支持创新型学校的发展。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有创新型学校为依托,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创新的学校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创新型学校要有创新型校长、创新型教师,以及创新型教育者、创新型管理者、创新型服务者。  山西太原 刘明伟

  实践教学环节尤为重要

 大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基本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课时安排上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开展实践活动和自主学习,例如,对于综合能力的培养,将课内和课外相结合,让学生锻炼自身的组织协调能力和交往能力,在教学内容上改变较为陈旧的内容,把最新的学科进展介绍给学生。实践环节的教学尤为重要,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环节。(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 王建华

  建立师生密切联系的机制

  旨在提高本科生创新能力的改革举措要顺利推行,取得好的效果,需要建立一个师生密切联系的机制,本科生导师制就是其中一种科学的模式。在实施本科生导师制过程中,应该让本科生参与导师的科研活动,因材施教,为学生量身定制相应的研究计划,形成以研究生为主、本科生为辅的科研梯队。培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要采取合理的培养模式,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倡导他们参与科研活动,提高综合素质。  北京工业大学 赵晓华 杨孝宽

  信息素质是创新的基础

  在世界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创新大多是在原有研究基础上的突破,因此,缺乏文献与情报检索能力,就无法了解世界最新的研究与进展情况,就有可能进行低水平的重复性工作,白白浪费有限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信息素质教育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创造思维能力、研究开发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可通过课堂教育、课外教育两方面来实施,这其中尤其应该重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  国防科技大学 施燕斌

 以课程教材创新为突破口

  培养创新型人才要以创新型课程和教材建设为突破口。创新型课程和教材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依托。要打破那种本校教师编写、本校出版社出版、本校学生使用的闭门造车式课程教材建设模式。在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手段的同时,与时俱进,更新内容,建设一批结构合理、内容新颖、学生喜爱的创新型精品课程。(哈尔滨工业大学 季振兴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