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方向加快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文章作者:佚名发布时间:2009-03-04浏览次数:300

找准方向 加快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中国教育报》 2009223 3

 

 

关注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一个十分复杂且带有全局性的问题,其中利害性涉及全社会方方面面。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在国家“积极探索,稳步推进”的原则指导下,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进行的标准化考试试验、高中会考制度、试行保送生制度、高校扩招、“3+x”考试科目改革、高校自主招生和部分省市自行命题等,都得到了公众的认可。

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考试招生问题不是少了,而是越来越多了。比如考试被赋予的功能越来越多,考试代替其他教育评价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考试单一性与人才培养多样性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难以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招生渠道虽然开始趋向多元化,但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矛盾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缓解,考生还不能完全根据自己的发展和特长进入理想的大学。而当前社会最关注的问题之一是考试招生改革中的公平公正问题,这是个原因最复杂、最难解决的问题。如何顾及各个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如何协调各个群体之间的矛盾关系,将是今后人们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期专刊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旨在引导人们深入思考这些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话的人多了,思路广了,就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

 

促进公平 多元评价 探索改革考试招生制度

——访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

 

  ■当前考试招生制度面临的突出问题,首先是教育与考试的关系尚未理顺,其次,人才培养的多样性与考试单一性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此外,现行的考试招生制度不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

  ■今后一段时期,保证教育公平、选拔创新人才、促进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四大主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正在紧锣密鼓地研究制订中,并已开始面向社会广泛地征集意见和建议,改革考试招生制度的思路措施是其中一个重要议题,也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之一。近日,记者就这一问题访问了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

  考试招生制度需要改革而不是革命

  记者:恢复高考30多年来,我国的考试招生制度进行了多次改革,请您简要介绍一下有关情况。

  戴家干: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当前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家下大力气研究制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既是全面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体现了党和国家把教育摆在突出的位置,优先发展教育,对社会民生、教育公平的关注。考试招生制度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青年的成长和发展,是培养选拔创新人才、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机制,其改革发展必须符合国家利益要求,为选拔高素质人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服务。

  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改革一直在进行,探索从未停止过。从标准化考试试验,高中会考制度,到试行保送生制度;从高校招生计划并轨,到高校扩招;从强调考能力的“3+x”,到北京、安徽春季高考;从高校自主招生,到部分省市自行命题,等等,改革一直在推进。特别是近年来实行招生阳光工程,高中新课程高考和国家启动考试立法,改革更是向着纵深迈进。改革,既有成功经验,也有不尽人意之处。纪念恢复高考30年时,考试中心曾联合《中国青年报》进行了大型公众调查,结果显示,95.7%的受访者对现行的高考制度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92%的人提出高考制度要进行改革和完善,还有70.1%的被访者认为高考改革要经过充分论证,慎重改革,不能轻易改变现有的制度。这对于我们科学、理性地分析现在的考试招生制度,明确是改革而不是革命,找准改革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现行考试招生制度不适应多样化创新型人才培养

  记者:当前考试招生改革面临哪些突出问题?

  戴家干:首先,教育与考试的关系尚未理顺。从理论上讲,考试招生是服务于教育、服务于学生发展的,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原因,本应作为手段和工具的考试却成了教育教学的目标与核心。原因很复杂,其中之一是以考试代替教育评价。考试是教育评价的工具和手段,考试为教育评价提供了技术手段和大量的数据资料,但不能替代教育评价,特别是目前高考是单一的考试,是一种终结性评价。长期以来,考试招生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以终结性的高考成绩作为评价录取学生的唯一标准,一考定终身,忽视了学生的平时学习成绩、品行修养和综合素质评价、其他能力及对社会或学校的贡献等因素的评价。在分数成为录取的唯一标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下,成绩成为评价教师、学校的主要指标,应试的方法贯穿教育过程:重选拔,轻评价;重共性,轻个性;重成绩,轻能力;重终结性评价,轻过程性评价,忽视人的全面发展。

  其次,人才培养的多样性与考试单一性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用统一的标准为不同学校选拔多样化的学生,已经很难适应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现在的考试让所有的人接受同一学术标准的评价,这与人的多元智能相背离,与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相背离,也与高中新课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的目标相背离,不利于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千校一卷,一张试卷既考研究型大学的精英,又考接受职业教育的高技能劳动者,使层次、类型各异的高校无法根据自己的定位和培养目标需要选拔人才,没有真正的招生自主权,也不能体现人才培养与学习内容的多样性。

  再其次,现行的考试招生制度存在着不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突出问题。以考试代替评价,以应试方法取代教育过程,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不利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改革考试招生制度,为创新人才培养创造条件,就要摆脱一次性评价的压力,在学习过程中多次、多方面地进行评价,注重反馈矫正,使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具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此外,目前,在高中阶段实施的全国统一高考和省级高中毕业统一考试都为终结性学科评价,考试科目、内容重复,考试内容过多关注书本知识的考量,过于注重纸笔测验,评价方式单一,对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考查不够。

  积极构建多元评价体系,逐步剥离不该由高考承担的功能

  记者:针对这些问题,您认为应该如何改革考试招生制度?

  戴家干:我认为还是应该强调对考试进行再认识。什么是考试,什么是好的考试,改造我们的考试,从单一考试到多元评价。评价促进教育公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评价促进形成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建立人力资源强国,所以,要积极构建多元评价体系。考试是对人的知识和能力的测量,好的考试就是要考出人的优点和长处、测出人的潜质,但作为一种终结性评价,考试因为缺少过程性评价也缺少全方位采集信息的方法,所以无法准确地完成对人的全面评价。从理论上讲,多元评价有可能将我们的考试变成好的考试,使考试的功能正确归位,实现考试质的飞越。一方面在高考改革中引入多元评价理念,降低一次性选拔考试成绩的权重,增加另外必需的素质评价的权重,减轻高考负担,实事求是地逐步将本不应该由高考承载的压力,切分到其他必需的载体上去,高考只负责它所能承担的部分学业评价的任务;另一方面,切实改造我们的考试,还要使考试具有较多的评价内涵,加强对人的能力、学力的测评,加大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的力度,使考试既贴近基础教育,同时又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应围绕四大主题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高考改革应遵循的原则以及今后一段时期改革的方向。

  戴家干:高考制度不仅涉及教育,还涉及政治、经济、就业等多方面,应以社会制度建设的视角全面考虑、统筹设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要坚持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的原则,在总结恢复高考30年成功经验、吸收借鉴国外教育考试先进理念和做法、研究新时期新阶段的特征和客观要求的基础上,研究进一步改革和完善高考制度的问题。高考改革在保证教育机会公平的基础上,要兼顾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不同的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式,今后一段时期,保证教育公平、选拔创新人才、促进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四大主题。

  理念上,要从教育优先发展、建立人力资源强国的高度,向以人为本,注重发展的现代评价观转变,关键要深化考试评价内容改革。传统的单一分数报告和一考定终身已经不符合时代和教育发展的要求,应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教育形式的差异性需求,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教育考试评价模式,努力实现教育普及与提高的有机统一,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有机统一。

  实践中,要尊重人的智能、个性差异,对学生全面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发展,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在考试招生制度、评价内容和方法、考试技术服务领域等层面积极探索。

  第一是在制度层面,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极为重要的是,让招生的主体高校分层分类制订自己的录取标准和录取方法,办出特色,走向个性化竞争。要改变千校一卷的现象,拓宽学校和学生自主选择的制度空间,让不同层次的高校制订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式,多样化选拔学生,给学生多样化的高等教育选择机会,促进个性发展,同时可适当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第二是在考试内容和形式方面,尤其考试内容改革是高考改革的重点。考试内容要实现与高中新课程内容的衔接,进一步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实际,注重对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设计考试目标体系,强化考试情景设计,鼓励和引导积极的思维活动,为具有不同学习个性和创造风格的学生提供脱颖而出的可能。

  第三是在评价内容方面,要学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评价并举,从对课程学业的评价向开发人力资源的评价过渡。高考与省级高中学业水平统考的科目、内容不再重复设计,以基本能力测试为主,考量学生多方面潜能,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以中学学科教学质量评价为主,保证学生知识结构不偏科。开发大学入学基本能力评价,高职高专另行设计符合其办学目标的评价项目。

  第四是在方法和技术层面,在确保考试科学、安全、高效、公平的前提下,探索多样化、个性化、信息化的考试评价方式,如从纸笔为主的测验向计算机化、网络化测验发展;还有口试、面试、表现性、诊断性、形成性评价形式,满足不同评价目的和要求。这些需要我们对考试实行专业化管理:考试的研发和实施完全按照专业化的标准、程序和要求来运作;发展专业化、职业化的考试与评价服务机构;建立拥有考试和评价研究的智库,加大研究力度;建设功能强大、信息完整的数据库和科学实用的题库。

 

建设人才培养的立交桥

——访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副院长兼高招办主任沈本良

 

[实践者说]

高校招考改革的导向是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需要,兼顾公平与效率,为人才培养与选拔服务。从当前来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趋多元化,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副院长兼高招办主任沈本良认为,高校招考改革,要分类型、分层次、分区域,循序渐进以多元化招生渠道、多元化评价方式来代替招考捆绑的一元化模式。

  记者:为了适应教育内外部环境的深刻变革,全国各地都在不断研究与探索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与完善。近年来,上海在推进高校招考改革方面,又有哪些新的探索?

  沈本良:这几年,上海加大了高考高招制度的改革力度,给予考生多次选择机会,逐渐打破了一考定终身的局面。自2000年以来,上海率先实行春考春招政策,实行两次考试,两次招生,对往届生而言,又多了一次进入大学深造的机会。同时,还进一步打通了应届中专、职校、技校毕业生,报考普通高校的渠道,其可自主选择参加每年5月份举行的应届三校生高考或参加6月份的普通高考。

  2005年,上海开始3所民办高校的依法自主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由招生院校自主组织入学考试,录取考生直接进入试点院校的高职专业学习。今年参加这项高职自主招生的院校已经达到21所,计划招生12300多人。此外,自2006年以来,上海经教育部同意,推出了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进行高端的自主选拔招生改革试验,学校可以自行组织文化考试和面试提前预录取新生,虽然预录取者还要参加随后举行的统一高考,但高考成绩不再成为学校录取的唯一依据。

  这样,考生不只是单纯的一个被选择对象,而真正成为高校招生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主体,开始拥有自主决定自己升学命运的可能与机会。

  记者:结合上海高校招考改革的实践经验,您对如何推进全国高校招考制度改革有什么建议?

  沈本良:改革高校招考制度,就是要打破高度统一的传统模式,构建多层次、多类型的高校招考制度,但改革要审慎地循序渐进,统筹协调,不要搞全国一刀切,要根据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教育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校制宜。

  比如,有些学校适合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那么,学校在考试时,能否考虑加大技能的选拔力度,不仅要有学科水平的测试,更要突出职业技能水平的考查权重。

  再比如,全国能不能有少数几所高端院校,在某一地区的全部招生工作,今后可视条件许可,做到这少数几所学校在全国所有地区的招生工作,通过学校自行组织考试和对学生综合评价的方式进行,录取的考生不需再参加全国统一高考;考生可以同时报考这几所学校,学校经严格选拔认为达到入学要求者,就能被不止一所高校同时录取,并由考生决定最终进哪一所高校继续深造。

  对于少数在某些方面特别有潜能的、特别优秀的考生,能不能仿照中科大少年班的做法,采取特殊的招生办法,真正实现不拘一格选人才。总之,就是要开创生动活泼的高考改革局面,尽可能让各类学生都能各得其所地接受高等教育。

  记者:由于社会环境的制约,在推进多元化选拔、多样化录取的改革进程中,如何处理好考试公平与科学的关系,保持两方面的和谐统一?

  沈本良:推进高校招考制度改革,首先要看准方向,如果方向正确的话,那就要大胆推进,同时,要建立健全监督保障机制,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为确保公平公正,要加大招生监督力度,继续深入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规范招生管理,完善招生制度和信息公开、信访接待和全程监督制约机制,建立并完善招生考试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坚决严肃地查处考试和录取工作中违纪违规问题和案件。

 

我有提议

 

 提高考试命题的科学性

  在文科乃至理科部分科目考试中(包括高考),将那些不需要背诵但考试中需要运用到的事实性知识和理论性知识(包括理科中部分不常用的定理、公式)超过需要量若干百分比地印发给学生。同时,对有些常识性学科规定必须使用开卷考试。如此命题、考试,将引导师生把精力放在理解和灵活运用知识上来。

  对高考、中考以及各地各级担任考试命题的人,一定要经过认真培训,做到持证上岗。对考试命题人持证上岗是手段,目的是把好考试命题的第一道关,以保证考试命题与素质教育要求最大可能的一致,保证考试命题的科学性。

  建议在考试命题人员持证上岗的前提下,各地成立各类考试指导委员会(或考试研究中心),建立命题审查制度,并在每次考试后,认真征求广大师生的意见,以便及时纠正偏差,使用好考试这根对素质教育起直接导向作用的指挥棒。同时,创办《基础教育考试研究》刊物,强化考试命题、组织的研究,帮助地方强化考试命题的科学性。  中国双语教研会中小学教研中心 应学俊

 

  高校招生实行分类联考

  近年来,许多省份不断提出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如“3+x”“3+2”、学业水平测试,等等。这类改革在指导思想上存在一个缺陷,即总想通过统一的高考将学生的各类素质考出来,而一张统一的试卷是不可能考尽各类学生的不同素质的。我们应该解放高考,只赋予它一种可以完成的功能,就是选拔高水平研究型人才。至于其他类型人才的选拔完全放开,让各高校根据自身的专业定位自己组织考试并选拔合格人才。

  当然,为了提高招生考试的效率,可以对高校实行分类联考的办法。可实行综合(文理)为一类,工、农、医、林为一类,师范、语言、财经、政法、民族为一类,艺术、体育为一类,同类采用统一的试卷和测试标准。然后各类学校根据考试或测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自主录取学生。  张恒亮

 

  建议高考分文、理和综合三类

  高考制度改革起始阶段,高考实行文理分科有利于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现在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与信息化相融合的阶段,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为了培养视野宽阔、具有发散思维能力的创新型人才,高考科目应实现文理兼容。

  目前的高考招生可分为文科、理科和综合三类,既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又适合考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通过这种方式,使师生心理和学校教学活动的调整有一个缓冲,实现高考制度改革的软着陆

  实行三类招生后,需要对高中综合班级制订新的教学标准,适当降低教学内容难度,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崔发周

 

  分期高考值得一试

  在高考分数的指挥下,学生重视学习高考科目,文科的学生放弃了理化课,理科的学生放弃了文科课程。非高考科目只需应付通过毕业会考即可。这种会考应付、高考残酷的局面,导致不同课程地位悬殊,人才培养知识体系失衡,以致于出现了文科学生换电灯泡需要求助理科生,理科生不知唐宗宋祖等常识缺失现象的出现。针对这种局面,分期高考的方案值得参考。

  分期高考是指把所有知识性科目都列入高考范围,但在不同年级进行高考,高校录取时依据所需要的科目分数确定录取学生。具体方案如下:地理、生物、历史等课时比较少的科目经过1年学习后,到高一结束时即可进行这几个科目的高考。物理、化学、政治等课时相对较多的科目经过2年学习后,到高二结束时即可进行高考。语文、数学、外语等课时较多的科目经过3年学习后,到高三结束时进行高考。

  高校招生录取时,按照专业调取专业所需分数,进行择优录取即可。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通信工程专业需要较好的物理基础,该专业录取时将主要依据语文、数学、外语、物理等关联性较强的学科分数录取,其他科目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的参考依据。

  分期高考对学生而言,一方面避免了偏科现象,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也缓解了集中高考、一考定成败的压力,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对高校而言,按照专业需要更有针对性地考查学生,也有利于以后的教学培养。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季振兴】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