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精神:一种文化力量

文章作者:王磊发布时间:2013-02-04浏览次数:502

 

    光明日报301311日讯  大学精神实际上是一种非实体性的精神文化,是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渐积淀下来、被全体大学人所认同的一种群体意识和学校气氛。这种文化是通过学校成员共同的实践活动,并经历史的选择、积聚、传承、发展而成的。大学精神作为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的核心价值取向和信仰,是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的精髓,它也是大学德育的终极追求。

大学精神凝练可以依托以下几个方面: 

  依据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脉络。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立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发轫于中国大学起源,贯穿于中国大学发展始终,是大学精神的根本支柱,是建设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在要求。 

  依据社会主义高等学校的四项基本使命。大学使命是大学存在的理由,大学精神是大学存在的灵魂。社会主义高等学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四大功能,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办世界一流大学,是新时期党和人民对大学的新期待。 

  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的根基,是大学精神凝练的思想指导、目标引领、精神动力和道德基础。 

  依据社会主义大学办学的基本现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切实把握各具特色的办学定位,是当前社会主义大学办学的基本现实。大学精神的凝练正是基于对社会主义大学办学现实的深刻分析,包含着对社会主义属性、高等教育本质、大学办学规律和时代特征的深刻认识与理性概括。 

  依据各高校办学文化内在贯通的基本理念。各高校在具体办学过程中,既弘扬了社会主义大学的共性文化,也孕育、发展了各具特色的个性文化,但其关于大学使命的核心理念在内在机理上是一致的、贯通的。 

  凝练大学精神表述方式的基本策略可从几方面着手: 

  首先,植根历史,梳理大学精神之传承。 

  大学精神的产生和发展源自大学人在办学过程中的价值追求,又深深根植于一定历史时期的先进社会理念和精神,大学精神是时代精神和大学人价值追求相结合的产物。据文献记载,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的大学早在两千年前即已在中国出现。虽然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直到19世纪末才在中国正式出现,但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汉代的太学及后来的国子学国子监、宋代的书院等等,都可以看做是以传授为人之道为根本的高等学府——“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标明了中国古代大学传道、育人的根本目的。 

  在西方,最早出现的大学(高等教育实体)当属古希腊的学园。尽管东西方古代高等教育实体在文化性格上存在着差异,但是,传授知识、研究学问构成它们共同的内容,注重人文精神培养和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它们共同的追求。近现代大学直接起源于1213在世纪的欧洲中世纪;19世纪30年代,美国的一些大学明确提出,大学要对社会开放,并对社会产生作用,大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为社会服务。20世纪70年代后,在全球化浪潮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大学的成果是人类的文明发展的结果,大学应成为一个人类文化交流的中心,体现一种多元化的碰撞和冲击,从而为建设人类最先进的文明作出贡献。 

  在价值追求的变化沿革中,育人启智、传承文化、研究学问、推进文明、教化社会是古今大学的共同追求,构成大学理念的基本内涵和大学的基本职能。 

  其次,体现现实,追寻大学精神之功用。 

  大学精神是大学存在和发展的精神支柱。精神支柱是无形的但不是虚无的,它是以现实的载体作为依托而存在的。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学精神与育人具有内在的同一性:都是高校或教师的灵魂和发展的动力源泉。大学精神只有转化为育人行为才得以存在和发展;教师只有将大学精神融入到自身的育人工作之中,才能成为大学精神的承载主体。 

  大学精神具有导向和规范作用。大学精神一旦形成,就会对全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育人行为起导向和规范作用。基于育人之根本,大学精神使得大学能够自觉地守望人文精神,抵挡外界的各种诱惑和冲击,始终保持自己的独立地位,坚持学术自由的传统。同时,大学精神作为一种高层次的优秀文化,在发挥自身在社会上影响力的同时也为社会设立一个精神价值尺度,并从根本上引导着社会的进步。 

  大学精神具有凝聚和激励作用。大学精神确立的是共同的发展目标和价值追求,凝聚的是共同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大学精神可以使高校精神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形成合力。 

  大学精神具有熏陶和感染作用。任何一所大学,都有一个从小到大和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而这个过程无不凝聚着一代代办学人的智慧和血汗,久而久之,自然就会形成学校的传统精神力量。精神力量是富有渗透性的。这种渗透实质上是思想方法、道德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启迪、感化、陶冶作用。大学精神无时无刻不在作用于大学的师生员工,使之在思想上进行认真思考,在行为上做出必然选择,呈现与大学精神明显吻合的行为取向。 

  再者,引领未来,探讨大学精神之祈望。 

  作为一个对社会有精神导向作用的机构,大学理应成为整个社会和现代化发展的引擎。大学作为人类文明和科学的集散地,是人类积累、传播、创新知识的场所,是多种文明形态、知识形态汇聚碰撞的地方;大学就是要在不同学派、不同思想碰撞中产生能照耀人类前行的东西。 

  大学精神为淳化民俗、改良社会风气提供精神典范和引领,引导全社会崇真、向善、求美。纵观古今中外,大学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类文化存在,被赋予了太多内涵和精神内容。作为被普遍公认的一种有效教化手段,大学训练在提高社会思想格调、公众智力修养、纯洁国民情趣、培养时代精英等方面的成就有目共睹。 

大学不是一个一尘不染的真空地带,也会经受各种诱惑利益挤压。过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那种传薪播火、筚路蓝缕的学术使命感和文化使命感,今天一样应该成为我们最景仰的大学精神。(作者:上海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主任 王磊)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