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区概况1

        “哈工大精神”的表述是在我校原党委副书记顾寅生同志关于“哈工大精神”论述的基础上凝练而成。
铭记责任,竭诚奉献的爱国精神。国家的战略需要、党和政府的支持和哈工大肩负的重任,使哈工大把学校的发展同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铸就了哈工大“铭记责任,竭诚奉献的爱国精神”。
       20世纪50年代前期,国家工业化建设和学习苏联的战略需要,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使哈工大很快完成了改造与扩建,发展成为一所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多学科性的工业大学;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哈工大及时进行了专业调整,由多学科性的工业大学转变为主要为国防建设服务,军民结合,以攻克尖端科学技术为己任的现代化科技大学;改革开放之后,为适应科教兴国的战略需要,哈工大努力争取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把学校的发展同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紧紧相连。

       求真务实,崇尚科学的求是精神。哈工大办学传统、特色和长期的教学实践,培养了哈工大人“求真务实,崇尚科学的求是精神”。
       哈工大历史上即采用俄式办学,在教学方面上有着严格要求的传统。后经李昌等校领导倡导,不仅要对学生要求严格、而且还要求培养的功夫一定要到家,于是“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日益深入人心,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并逐渐渗透到学生培养的各环节中。哈工大的求是精神还表现在: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根据国家建设的急需建设专业;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学生工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科研选题密切联系实际,开展产学研合作。
       海纳百川,协作攻关的团结精神。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学校领导求贤若渴,唯才是举,广纳贤才;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实践中,发挥多学科优势,大力协作、联合攻关,逐渐形成了哈工大“海纳百川,协作攻关的团结精神”。
       从1950年,哈工大只有教师144人,其中中国籍教师仅24人,发展到1957年的800壮士,再到第二代、第三代八百壮士的成长,都体现了学校爱惜人才,尊重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的传统;由于哈工大始终以工科为主,故以组织多学科联合攻关,完成重大工程项目见长;在长期的实践中,培养、锻炼了哈工大人大力协作、联合攻关的团结精神。
       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奋进精神。哈工大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使哈工大充满创新活力,在不断为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的过程中,铸就了哈工大“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奋进精神”。
解放以后,党和政府对哈工大的重视和支持,使哈工大人不敢懈怠;20世纪50年代,在为国家高等教育事业和工业化建设做出贡献的过程中,哈工大在新中国的教育史上写下了浓重一笔;改革开放时期,哈工大人不甘落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使哈工大在不断创新中发展,进一步弘扬了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奋进精神。

       “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是20世纪50年代由时任校长的李昌等领导同志归纳概括而成。 “规格严格,功夫到家”体现了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相结合的思想。“规格严格”有两层意思:首先要有“规格”,其次要“严格”遵守。功夫到家也有两层意思:一是要肯下“功夫”,二是功夫要下到点子上,下到程度。“规格严格”与“功夫到家”,二者是辩证的统一。只有“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才有明确的目标与要求;只有“功夫到家”,“规格严格”的实现才有可靠的保证。受惠于“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办学传统,哈工大由小到大,由弱变强。随着时代的发展,“规格严格,功夫到家”将不断补充其崭新的内涵。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徽是由“展开的书、英文字母、数字、美丽的建筑和环绕的齿轮”所组成。
展开的书:形如鸟的双翼,寓意哈工大人永远飞翔在知识的世界,不懈地探求真理;
英文字母HIT:哈工大英文全称“HarbinInstituteofTechnology”的缩写,寓意哈工大国际化、开放式的办学理念;
       数字1920:哈工大的建校时间,彰显哈工大积淀深厚的悠久历史;
       美丽的建筑:造型独特、气势恢宏、中心对称、细部收敛的俄式风格的学校主楼图案,寓意哈工大严谨、求实的作风和追求卓越的信念;
       环绕的齿轮:环形而放射形状,象征知识和科技的力量,代表哈工大的理工特色,寓意哈工大不断向社会输送知识和优秀人才。
       校徽似东升旭日,表现了哈尔滨工业大学自1920年建校起就是一所探求真理,服务社会,追求卓越的开放式大学。

       《哈工大之歌》由我校知名校友、原文化部部长、现全国政协常委刘忠德作词;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歌剧院院长刘锡津作曲。

源自: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最后更新于2019年3月28日。


关闭